close
〔記者林嘉琪/台北報導〕中研院與國科會昨天與中國、荷蘭、美國、西班牙等十五個國家進行全球連線,正式啟動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分散式電腦系統「全球網格」。
網格計算(Grid Computing,又稱格網運算)是利用網際網路的連結,透過適當的作業系統與軟體,將分散在各地的電腦資源串聯,整合成虛擬超級大電腦。
亞洲唯一 設置台灣
中研院網格計算團隊主持人林誠謙表示,全球網格目的在處理科學數據之生產、儲存、運算及分析。對於大型及高難度的計算問題,譬如大強子對撞機(LHC)實驗、生物資訊與醫學及大量資料典藏等,網格可以提供有效、即時的運算與解決方案。
全球共有十一個網格電腦的一級中心,亞洲唯一的一級中心就設置在台灣中研院物理所的地下室。昨天晚間連線時,瑞士日內瓦總部為台灣畫面打上「Taipei ROC」的字樣。
計算力提升50倍
國科會主委李羅權表示,中研院在全球網格專用的學術網路上,以每秒七點三GB的速度從歐洲傳輸數據到台灣一級中心,縮短亞洲與世界的隔閡。
全球網格每年可處理超過十五PB(一PB等於一百萬GB)以上的數據,林誠謙舉例,建造在法國的國際核融合實驗反應爐(ITER),是標準的核融合發電站,一次只要加入兩公克的燃料,就再現太陽和其他恆星內部的原子核融合反應過程,長期下來可以產生五億瓦特的電力。但計算數字十分龐大,現在利用網格技術,就能以五十倍速度提升團隊的計算資源能力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