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舞台上鋪滿八萬片的桃紅色花瓣,如花朵的年輕舞者衣袖飄揚,輕盈舞動。雲門舞集新推出的「花語」,採用巴哈「大提琴無伴奏組曲」中的輕快樂章,也跟以往舞作黑白、沈穩的印象大不同,散發青春活力。而滿地落英繽紛,連藝術總監林懷民都笑說「看久了會色盲」。

9月雲門舞集重演創作滿十周年的經典「水月」,一下子就大爆滿。在水聲潺潺、黑白映照的舞台上,舞者以柔軟如草、飽滿圓熟的肢體緩慢流動,呈現悠遠靜謐的意象。而緊接著首演的新作「花語」,舞台上則構成一幅繁花似錦,美不勝收的畫面,兩齣舞作的風格大相逕庭。

從水月、行草三部曲等作品以來,觀眾對雲門舞集的一貫印象就是安靜、沈穩,但是花語卻很「俗艷」。明明很愛花的林懷民笑說,「年輕時絕對不想弄,覺得可恥得不得了」,但現在年紀大了,對生命力有另一種嚮往,因此「豁出去了」,大膽的把柔美的花瓣全搬上舞台,舞者也全穿著淡雅色系的服裝,這齣十年來最「彩色」的舞作,也被視為林懷民的「花甲告白」。

花語的構想,來自去年雲門舞集到葡萄牙演出時,林懷民在當地近郊山頂的佩南宮外,看到落了滿山遍野的紅茶花,花瓣依然新鮮美麗,生命卻已跌入春泥。

這股「開到荼蘼」的感慨,促使他編創這支「傾聽花魂私密絮語」的抒情之作。繁花總是在盛開時凋落,春天總是會過去,他以紅樓文學裡「三春去後諸芳盡,各自須尋各自門」的意念作為跳板,描繪出華麗早逝的生命省思。

「先燦爛、再凋零,才有鏡花水月皆成空」,因此林懷民形容十年前、十年後誕生的兩齣舞作算是「姊妹作」,花語可說是水月的「前傳」。有別於上半場的絢麗,花語下半場將走進夜晚,描繪花謝花落後的淒美。

花語跟水月都採用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,林懷民幾乎天天都在聽這首曲子,連「洗澡也在聽」,而水月因為氣質沈穩,只能取用其中緩慢調性的音樂篇章,這次花語由年輕一代舞者擔綱,恰如其份應用了其中輕快的節奏,讓他們在舞台上蹦跳。

另外,水月中,水面清如鏡映照舞者,在花語中也以鏡子切割舞台空間,讓觀眾可以看到舞者身體每一面的舞姿。不過林懷民也說,「怎麼編、說什麼不重要」,重要的是希望觀眾看到好作品,他認為年輕人來看,看到的是屬於自己當下的青春盛開,而年紀大一點,如他一樣,可以看到青春脆弱如花朵的體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ic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